风靡一时《小姑贤》-《戏里戏外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你说她有多霸道,多刁蛮!是成心找碴儿吧?这里面的“为娘不吃那个家”,我认为应该是“那个价”。这是典型的山东方言,后边这个“价”,是语气助词,没有任何含意,就像我们经常说的“甭价”“没价”“成天价”一样。

    该剧既然叫《小姑贤》,其核心唱段,我认为应该是小姑桂姐唱的“我把这家中事细对娘拉”一段:

    尊母亲莫生气儿有话答,我把这家中事细对娘拉,俺哥哥和嫂嫂夫妻和美呀,你为何偏偏地看不中她?众街坊对嫂嫂俱都称赞,亲友们哪一个不把她夸,你逼着俺哥哥休俺嫂嫂,就不怕街坊们把你笑话。俺嫂嫂要为你休出门外,她哪能有脸面回她娘家,逼得她无路走寻了短见,岂不是把哥哥活活疼煞?你逼死俺嫂嫂臭名四扬,谁家的贤良女还来咱家?俺哥哥一赌气出门在外,我的娘你依靠谁挣吃挣花?我的娘指闺女不能养老,我再待上一二年就到婆家,摊上个狠婆婆和你一样,每日里无过错将我打骂,天下的人情事全都一样,你知道你自己就知人家。要家合你就该留下嫂嫂,待几年生下了几个娃娃,娘有孙哥有子多么欢乐。女儿我出了阁也有娘家。你不愿做生活就去玩耍,高了兴替嫂嫂抱抱娃娃,这些事你想想好与不好?

    终于金石为开,刁氏遂唱道:“好孩子有这话你何不早拉?”

    刁氏彻底转变,当然也不全是小姑桂姐的功劳,她本人臭名远扬,四邻八舍对她不屑一顾也是个刺激。比方她担心家中的另外三人联合起来让她以后不好当家,欲拿上吊吓唬他仨,遂跟左邻右舍造舆论:“东邻他婶子,孩子们净惹我生气,我待上吊了,你可别来拉我呀!”人家说:“你上吊有绳子吗?若没有,我借给你一根!”西邻他二大爷呢?人家说:“你这个老东西,早就该死了!”她即自哀自叹道:“有老身在上房自思自叹,一辈子一个人俺也没维下,我不如早听了桂姐的话,到如今想回头也没了办法……”

    几乎每一个观众都觉得这个刁氏对儿媳太狠、太过分,她为何如此?用她自己的话说,“我刚过门时也净吃你奶奶的气呀”,她是迁怒于人,享受终于当了婆婆的快感。

    哦,当年我们村里演的《小姑贤》还是老版本哩,我现在还记得刁氏婆媳和好之后,她向儿媳骂誓:“从此后咱娘们儿不打也不骂,我若是再骂你把嘴缝煞……”现在演出的剧本里面没有了。

    该剧想当年在全国风靡一时,影响甚大,省内的各剧种甭价说,外省的豫剧、曲剧、秦腔、花鼓戏、河北梆子、二人转等也都曾上演过,评剧《小姑贤》还被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。只是故事情节有所改动,人物的名字刁氏成了姚氏,儿媳李荣花成了靳氏,女儿王桂姐成了周英英,儿子王登云成了周继孟。故事的梗概是:姚氏对儿媳不待见,却对自己的女儿疼爱无比。同一碗面条,儿媳端来,她嫌少盐缺醋;女儿端来,她吃得喷香。媳妇扫院子,她说“秃老婆画眉横一趟来竖一趟”;女儿一扫帚未动,她夸女儿扫得“干干净净溜溜光”。同一只鞋底,她说媳妇纳得“不像底来不像帮,里拉歪斜好像给那驴钉掌”;女儿一针未纳,她说“横也是行竖也是行,当中间还纳了一个小盘肠”。之后姚氏以儿媳挑唆女儿气她为由,欲将儿媳打死。英英出计让哥哥假打嫂子,并让嫂子做死而复生状,之后假意哭闹,要去投井自杀,怕自己将来出嫁后,也遇到像母亲这样的婆婆。姚氏见此非常着急,面对女儿提出的条件——以后不能再给嫂子气受,让嫂子吃穿都与她一样——姚氏无奈只好答应。自此姚氏一家婆媳和睦,幸福美满。

    剧中的儿媳靳氏由评剧大师韩少云扮演,她一出场唱的那段“与婆婆捧来了一碗面”,真是如泣如诉,动人心弦:

    与婆婆捧来了一碗面,未进门先觉得胆战心寒,每顿饭不嫌早来就骂晚,不是淡来就说咸,在娘家做姑娘样样都好办,到婆家当媳妇事事为难……

    当年如此风靡一时又深入人心的一个戏,你问如今的年轻人,他们大都不知所云,甚至不能理解了。何故?乃世风变了,他们会问,婆婆会比媳妇厉害?可能吗?


    第(3/3)页